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图片新闻

父亲如一颗恒星,有一种永存的“引力”,专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

2021-11-10

杭州,是钱学森的故乡。

钱学森晚年的卧室里,挂着一幅民国画家姜丹书所画的国画《西湖一角》,他以此怀念儿时常去的西湖,希望家乡的人民把西湖建设得更好。

昨晚,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来到杭州,接受橙柿互动的专访,带我们回忆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身份之外,一个父亲的故事。

1 (1).jpg

钱永刚说:“父亲如一颗恒星,有一种永存的、无形的‘引力’,这就是他的学识、他的风范、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我会继续在他的‘引力场’中前行。”

2 (1).png

多年来,钱学森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不断开拓前进、勇毅前行。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以此致敬钱老。

3 (1).png

从未把自己当成很有名的人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一家终于启程,回到了祖国。

当年,钱永刚才7岁,还不能深刻明白回国的重大意义。他只知道,“父亲带我去的地方,一定很好、很美。”

长大后,直到钱永刚重读父亲的生平故事,回首探寻那段历史才知道,原来一个人回国,需要经历那么多的艰辛。

4 (1).png

钱学森的归国路有多艰难?

钱学森35岁那年,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被保释出狱后,又经历了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1955年,钱学森将一封信辗转寄回祖国。他在信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5 (1).png

钱永刚印象里的父亲,一生低调,从未把自己当成是很有名的人。“父亲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从不向晚辈吹嘘自己的光辉事迹。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无论获得过多少奖项和勋章,都已经过去了,不必多言。”

6 (1).png

不一定要考满分

有一次,上初中的钱永刚被班主任叫去办公室训话,原因是没有考满分,“成绩册上有4个4分”。

回家后,钱永刚噘着嘴,有点不高兴。

“为什么不高兴啊?”钱学森问他。

“被老师叫去训话了。”钱永刚回答。

“又犯什么错了?”钱学森一听,有些紧张起来。

“没犯错。成绩册上有4个4分,老师让我消灭4分。”钱永刚接着说,“爸,消灭4分,我不是做不到,但这得让我少看多少课外书啊。”钱学森听后,一句话也没说,“嘿嘿”一笑,转身就走了。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钱永刚消灭了4分,全拿了5分。回家后,没想到钱学森来了一句,“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

在钱永刚看来,父亲这种“大家”,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像一般的老师,要求学生都要考100分。

钱永刚很佩服父亲,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明白,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敢“舍”,不敢舍,便没有得。

钱学森希望儿子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看课外书上,且不要问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在他看来,看书是满足人的好奇心的,只有看了大量的书,有了知识积累,看待事物才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上班8小时之外的时间,都用来看书

钱学森的上班时间,永远不超过8个小时,从来不加夜班,那是他工作效率高,总能在8小时内把事情做完。

一下班,钱学森就会交代秘书:电话放在你的屋子里,如果没有紧急情况,不要叫我接电话。

8小时之外的时间,钱学森都花在什么地方?

留给自己。

晚饭后,钱学森常常“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阅读,生活极其规律。

在钱永刚的印象里,父亲的身子骨一直很硬朗,这大概也是跟他早年规律工作、严格控制作息有关。

“到了晚上,他是一定要看书的,要给自己充电。”钱永刚说,这是父亲雷打不动的事。

钱学森把看书这件事看得很重要,以至于钱永刚和妹妹都不敢在晚饭后找父亲玩儿。因为妈妈蒋英会拦着,“别找你爸,他忙着呢。”

钱学森常说,小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地多看书。他对读书的“爱”,在钱永刚看来,是贯穿生命始终的。

小时候,钱永刚总觉得父亲对他的教育很宽松,长大后才知道,其实别有深意。“父亲让我知道,考满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现在也时常对年轻人说,要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得远一点,不要认为考上重点大学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除了上大学,机会多的是。”

现在,钱永刚仍然坚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他认为,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判断和长远的眼光,都是来自于看过的课外书。

7 (1).png

在钱永刚的印象里,“父亲基本不管我”,钱学森对他的教育,没有很多“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小时候,妹妹和我抱怨,为什么我要零花钱,母亲都会直接给我。她要零花钱,母亲都会仔细询问她拿去做什么。因为她知道,我拿零花钱都是去买课外书的。”钱永刚说,“我爱看书的习惯,也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读书,也成了钱学森一家的“家风”,家庭带给钱永刚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书的热爱。

钱学森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且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早在高中一年级,他就读了和“相对论”相关的书。在交通大学念书时,又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8 (1).png

“父亲和母亲很重视培养我的读书爱好。1955年回国时,尽管行李很多,父母还是给我和妹妹带了不少图书,尤其是科普读物。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钱永刚说,“现在只要有喜欢的书,不管有用没用,都会买回来读,这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钱学森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服务。

这也是钱永刚很佩服父亲的一点,“他永远在追求的路上,即使成了大名,探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他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

多才多艺,看得远

在钱永刚的印象里,父亲多才多艺,且眼界宽,看得远。

钱永刚说,父亲曾经多次提出,科技创新人才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形象思维的能力,一个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

钱学森上中学时,父亲让他学理科,但在寒暑假,又让他学画画、乐器、书法。

钱学森精通国画,在杭州养病的那一年,父亲请了一位画家教他画国画,他很快就掌握了国画技巧。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设计的。

钱永刚说,父亲在晚年时,关注的范围更宽广,更深,不仅涉猎音乐、绘画、电影、文学,也研究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现代农业。 

钱学森有一只用了几十年的公文包,四周都已经开了线,包的提手倒是换过新的,但是包一直没换过。

秘书看着这只包用得这么旧,也曾劝他换个包,“你回国后多次参会,人家都送你公文包,质量不比这个差,能装的东西也多。这个包是不是应该换了?”

“开了线,找个裁缝缝上就行了,包还能用。”钱学森不为所动。

如今,这只跟着钱学森走过几十年风雨的公文包,被陈列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里。

这个包可了不得,曾装过许多国家科学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重要资料和文件,是中国航天事业腾飞的见证者。

钱永刚说,家里有个规矩,放在父亲书房里的这只公文包,除了父亲本人,任何人都是不能动的,就连母亲也没看过包里的东西。

“父亲始终严格遵守国家的保密规定,从不向家人透露哪个航天科研项目是他做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连父亲在做什么都不清楚。”

9 (1).png

钱学森经常出差,到哪里去,去多长时间,钱永刚和母亲都不知道,有时几个月都找不到人。回家时,他又常常穿着厚厚的大皮袄、大皮靴,“活像在画册中看到的爱斯基摩人”。

年轻时的钱永刚只知道,父亲是一个研究飞行器的科学家,“具体在做什么,别说是我,就连母亲也不清楚”。

“那时的保密制度非常严格,就连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有时也把我父亲和钱三强的工作弄混。父亲做解释,她哈哈大笑说:‘都怪恩来,从来不告诉我,你们具体是干什么的,我才会弄混。’”

钱学森回国20多年后,钱永刚才知道,父亲那时是为了研制导弹和卫星奔走于北国大漠、西域荒原。“那时候,国家的财力物力匮乏,那么点钱,要做那么大的事,许多试验都必须做到一次成功,因而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得很周到、很细致。”

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

钱永刚说,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远远不能和现在比,那些重大的成果,完全是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6年6月,钱学森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苏。

到苏联后,他到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做了好几场讲演。回国后,钱学森主动把在苏联获得的丰厚讲演费、咨询费,全部捐给了国家。

钱学森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7年1月,父亲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一等奖,有一万元奖金。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

钱学森拿到钱后,立刻响应号召,购买了当时国家发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公债。

1961年,公债到期,连本带息一共有11500元。公债取出后,钱学森又把钱捐给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让学校购买急需的教学设备。

那一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火箭技术概论》课程,他向学生提出要求:凡是上课的人,必须准备一把计算尺,以方便计算。

10 (1).png

让他没想到的是,下一次上课时,全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因为没有钱,买不起计算尺。

为此,钱学森专门让学校用其部分捐款,给学生们买了尺子。

1961年12月25日,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专门给钱学森写了一封感谢信:

最近您慷慨赠款11500元,我们给同学买了计算尺,不仅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并给同学精神上以很大的鼓舞,我们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10多年前,钱永刚找到了当年拿到计算尺的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当时的班长。后来,这位班长留校任教,连续18年讲授《火箭技术概论》。

如今,这位班长的计算尺,也陈列在钱学森图书馆。

我不是天才

钱永刚回忆,有一次,父亲在翻看介绍自己生平的图书时,转头对他说:这些书都在说我这个好那个好、这个行那个行,对人没有启发性。我不是天才,要说说我为什么能取得那些成就,要说说里头的道理和规律性。

钱学森为什么能取得那些成就?

钱永刚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善于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中国科学家的浪漫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青梅竹马,一位是科学家,一位是艺术家。

1947年七月初七,两人在上海完婚。多年来,两个人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有着相同的原则和默契。

11 (1).png

去美国留学前,钱学森专程去蒋家辞行。蒋英知道钱学森很喜欢音乐,就弹琴为他送行,钱学森便和着琴声拍手,颇为浪漫。

钱学森是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获得者,2002年,霍英东希望给钱学森颁奖,通过钱学森的秘书转告他的请求,“我知道您已卧床,是否可请夫人代您领奖?”

出发时,蒋英告别钱学森:“我领来的钱归我,奖给你。”

钱学森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好,‘钱’归你,‘蒋’归我。”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句浪漫到无以复加的情话。

钱学森精神,激励着我们勇攀高峰

1982年,钱学森退出一线。那一年,他71岁,“腰有些弯了,手也不那么有力”。

也是在那一年,钱永刚意识到,父子俩“大手牵小手”的画面,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但他很快又感到,父亲仍然在“牵”着他前行,不是用手,而是用他的行为、他的精神。

钱永刚说,父亲“退而不休”,他身上那股科学家富于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更加炽烈,甚至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12 (1).png

对钱永刚来说,在过去,父亲是一棵大树、一座山。现在,父亲又如一颗恒星,有一种永存的、无形的“引力”。那是他的学识、风范、思想和精神。

“我会继续在他的‘引力场’中前行。”钱永刚说。

钱永刚在钱学森图书馆做志愿解说员时,总会带着参观的人一起朗读这样一句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句话,是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的游轮上说的。

中国一代代的科学家,又何尝不是在钱学森的“引力场”中前行?他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给予我们勇气,勇攀高峰。


信息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