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他是钱学森的老师,建立了西北最大电机实验室

2022-02-23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座小花园里,伫立着一尊雕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戴着眼镜,微笑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学子。



1645588365(1).jpg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西安交通大学著名教授钟兆琳。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奋不顾身奔赴西北,投身教育事业,建立了西北最大电机实验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西部,奉献给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入门电机志报国,始做西迁带头人



1901年,钟兆琳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读小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民主、科学思潮广泛传播,奠定了他科技报国的志向。


1918年,他考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为交通大学曾用名,是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科,决心为中国民族工业而奋斗。


1927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的钟兆琳,毅然放弃了美国西屋公司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应邀回到交通大学担任电机科教授,主讲《电机工程》,同时主持电机系的电机实验及课程。他是中国第一位系统讲授《电机学》的教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他的学生。


钱学森曾在其略传中写道:“在交大,非常感谢两位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



1645588323(1).jpg


钟兆琳把教学同祖国电机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力图通过工程技术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三十年代初,他带领学生与实业家周锦水一同设计生产了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




1645588504(1).jpg


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部署,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钟兆琳作为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当即表态“举双手赞同交大内迁西安”。


钟兆琳从跟随彭康校长踏勘新校址那天起,就笃定了西迁这条路,他对开发建设大西北极为热忱。如今,这个春有樱花烂漫、夏有梧桐蔽日的西安交大校园,就是钟兆琳与彭康等一行人选定下来的。


在党中央领导下,高等教育部和沪陕两地齐心协力,全体交大师生众志成城,用时17个月即完成了超半数规模的首批迁建任务。


1957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迁校引发了复议,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师生充分讨论,交大西迁部署作出调整,由两三年内全迁西北,改为“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周恩来总理曾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可留在上海。


钟兆琳说:“共和国的西部就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之后,他将卧病在床的妻子交给女儿照顾,只身一人与师生同赴西安。


钟兆琳的表率作用,鼓舞、激励着电机系及交大的许多教师和学生,为交大西迁的顺利完成作出了贡献。


一些了解他的教师说:“迁校时,许多上海教师对上海有感情,不愿离开上海,但看到解放前夕曾拒绝去美国和台湾,坚持留在上海的钟先生都积极倡导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安去,并第一批别妻离子离开上海,我们也没得说了。”




1645588384(1).jpg


同是西迁前辈的袁旦庆教授回忆说:“钟先生认为迁校西安支援西北,应当把视野放远一点,他还说道‘马革裹尸,在所不惜’,他的话使人至今难忘。”

传道授业为师表,建西北规模最大实验室


1957年,钟兆琳来到西安时,学校还在大兴土木,条件十分简陋。校内校外仅用竹篱笆或铁丝网分割,夜里常有野狼跑进校园,下雨时,崎岖小路泥泞不堪,年近花甲还身患多种疾病的钟兆琳,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作为电机系主任的钟兆琳,各项工作必亲力亲为,他带领大家制定教学计划、培训青年教师、购置实验设备,克服重重困难筹建电机实验室,保证了学校准时开课。


无论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断钟兆琳对教学的挚爱,他总是能按时出现在课堂上。


1971年冬,他带领同学们在离校20里的坝桥热电厂实习,大家吃住在厂里,钟兆琳每周六回一次家,周日再返回来。有一次周末,正赶上大雪天气,同学们以为钟老师不来了,然而,这位古稀之年的老教师,却身穿露出棉絮的旧大衣,满身泥雪,跌跌撞撞地赶了回来……


钟兆琳治学严谨,对青年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发现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各项教学任务难以正常开展。为此,他发起组织了英语学习小组,并亲自选教材、授课,为大家批改作业,课上还介绍了有关西方的一些情况以及去美国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大家受益良多。 



1645588486(1).jpg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钟兆琳带头创建的电机实验室,不仅成为西北最早、规模最大的实验室,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机专业也逐渐发展为全国同类专业的佼佼者,成为无数莘莘学子向往的研究领域,为祖国培养了诸多栋梁人才。


1645588457(1).jpg


为了纪念钟先生,西安交通大学于1994年将电机实验室命名为“钟兆琳电机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前的花园以钟兆琳的号命名为“琅书园”,并将先生的雕像立于花园内。


1645588403(1).jpg


耄耋开赴边疆路,弥留终献报国情


上世纪80年代,年逾八旬的钟兆琳,又做了一件令全体交大人都钦佩不已的壮举——再向西!


此时的他身患多种疾病,却始终牵挂祖国西部的发展,他不顾亲朋的劝阻,坚持随学校代表团奔赴新疆考察,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和教育发展出谋划策。


在钟兆琳的努力与支持下,西安交大于1983年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班,接受教师进修,为新疆支援图书资料与教学仪器,还与当地的高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1990年4月,带着深深的不舍,钟兆琳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病重之时,牵挂的还是祖国大西北的教育发展,他留下遗嘱:“今我重病在床,仍望再有所贡献,我愿将我工资积蓄主要部分贡献建立教育基金会,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


钟兆琳逝世后,子女遵其遗嘱将他积蓄的2万元赠予学校,西安交通大学以此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


钟兆琳一生所系,是民族的振兴和西部的教育事业!他秉承的“重基础,强实践,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理念,一直传承于西安交大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激励着莘莘学子们践行西迁精神,鼓舞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645588287(1).jpg


来源: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