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交通一体化已从“蓝图”走向“现实”,初具规模的“一小时交通圈”正持续推动京津冀三地发展加速向前。代表着先进新质生产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蓄势赋能,快马加鞭。
十年来在三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日趋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明显提速,尤其是北京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氢能源应用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更注重性能、舒适度、智能化和环境保护,将推动新能源中高端产品需求的增长。
笔者经历参与了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全过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未来五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新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1.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促进四链融合联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指出了方向,更为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联动,切实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落地见效。
政策强力引领产业发展。十年来,京津冀地区聚焦自主创新和深化改革主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涵盖了研发创新、市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市是全国首个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建设了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北京市带动下三地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促进三地在政策准入、场景应用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自动驾驶商用车试点跨区域场景连通,全线打通京津塘高速智能网联汽车的开放运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完善。北京地区集聚了众多整车制造企业,如北汽集团、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同时吸引了大量零部件供应商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天津和河北则依托长城汽车等整车优势和自身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电气设备等产业链配套齐全、完整度较高,为整车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科研机构在电池技术、电机驱动系统和智能网联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和AI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汽车智能化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整车制造日趋完善,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基本绘就了一张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9万辆增长到26.6万辆,增长14倍。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70.7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16万辆(其中乘用车201.3万辆,商用车14.7万辆),占京津冀地区汽车总量的7%,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企业1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98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主企业29家、头雁企业139家、配套企业668家。
2.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仍有提升空间
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效印证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创新与活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时代机遇下,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但仍需关注四个方面的提升:
河北省新河县一家新能源电池工厂组装车间,工人在检测产品。新华社记者张玮华 摄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待提升。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地区的渗透率为30.3%,与长三角地区的39.2%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电池属地化率有待提升。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地区新能源电池(含储能电池)的产能为742GWh,而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能为28GWh,电池属地化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整车生产占比有待提升。2023年京津冀地区汽车产量273.86万辆,新能源占比9.7%,与长三角地区44%的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区域协同水平有待提升。在购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限行政策、汽车金融政策等方面,京津冀地区虽有较好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三地在政策、规划、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有效协同与合作。
充电服务品质和效率有待提升。新能源车主尤其是“油换电”的潜在车主越来越期望获得类似加油站 “随行随充”的“四性”(可靠性、便捷性、时效性、经济性)服务,即5分钟可迅速完成补能。但目前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跨区域,与这一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升服务品质和充电效率。
3.攻克关键技术,构建“车能路云”新格局
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强化三地轮值“链长制”,加快推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新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及车辆和充电等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充电电压在800V及以上的超充车型逐步量产,液冷超充技术快速发展,可有效提升充电时效性和安全可靠性。京津冀地区作为产业重镇,龙头整车企业如北汽、理想、长城和小米,需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承担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为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也可以持续依托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地平线等尖端供应商资源的协同优势,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持续发挥区域内核心资源的协同优势,推动技术成果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转化。
二是加快构建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科研资源丰富,顶尖高校和国家级研究机构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具有鲜明的“研究型、科创型”特征。这为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形成产业创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而要加快形成先进汽车制造业集群,补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形成发展合力是关键。京津冀地区需要加快引入培育一批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强相关的牵引力强、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核心竞争力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落地,串联起一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
在此过程中,京津冀三地还要进一步明确各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定位,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分工合作。北京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芯片、软件等关键技术;天津和河北依托制造业基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缩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理距离,降低物流成本,确保高效供应。
三是加快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京津冀地区凭借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等资源,正积极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实施,构建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新模式。
目前示范区已成功实施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创新应用场景,并综合布局了L3、L4级自动驾驶,建议加速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推动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场景开放。在智能网联场景构建方面,协同河北省和天津市重点区域,促进京津冀三地在法规、政策、标准方面等制度框架的协同水平,推动更多产品、更丰富场景自动驾驶车辆的跨区域场景连通。
在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发展中,技术标准统一和法律问题解决成为关键挑战,需突破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设计与优化技术,推动其试点应用向量产适配转变。
依托示范区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大脑建设,完善智慧交通网络,构建高效、便捷的出行环境。推进车、路、云、网、图的深度融合,打造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扩展智能基础设施覆盖,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建设统一数据底座的云控平台,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应用。
四是加快攻克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并形成量产。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某些领域虽具有先行优势,但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比能量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上仍存在差距。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议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高端院校和人才优势,加强协同攻关和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
一方面,加快建立攻克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有效机制保障汽车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汽车芯片用量激增,单车用量可达1500颗,成为确保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的核心。为应对这一挑战,需加速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研发,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通过智驾、座舱、底盘、三电等关键领域控制器核心芯片的国产化开发与整车量产搭载,将突破结构性短缺,构建汽车与芯片产业的良性发展生态。
另一方面,综合区域内技术短板和未来趋势,探索布局新一轮汽车技术赛道,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电池技术、新一代汽车电子技术、新一代底盘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重点领域方向。
五是全面推进跨区域场景氢能应用。依托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互补优势,通过区域内政策、氢能保障、氢气加注、车辆场景应用、液氢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以商用车先行先试引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和区域内氢能产业发展,加快京津冀氢能示范城市群建设步伐。
依托现有城市群组织机制,建议进一步强化区域政策协同在车辆通行、路权、高速公路通行费等方面实现联动,特别是实现跨区域运输时实现高速公路免费、各地互认通行政策等,支持跨地市的车辆示范项目。
制定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方案,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依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优势,进行整车、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的研发;依托天津先进制造基地和港口场景,开展核心零部件制造和车辆应用示范;依托河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工业副产氢资源以及重型车应用场景,开展车辆示范和能源供给。
提升氢能供应能力也至关重要。建议统筹京津冀城市群氢能资源,选择从河北向北京运输绿氢或从内蒙古、山西等地向京津冀输送氢气,同时考虑绿电向京津冀区域输送,并进行电解水制氢。
在推进跨区域场景氢能应用的过程中, 标准制定和场景应用培育也不容忽视。要逐渐加大液氢制、运输、加、车辆应用、安全等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使液氢应用有标可依。同时也要培育挖掘液氢应用场景,联合三地共同开发应用场景,通过场景示范带动液氢生产、运输、加注环节的建设。
六是加快形成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大市场。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加快形成统一的京津冀区域内政策和规划,形成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大市场。
建议设立专门的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引导三地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统筹考虑京津冀汽车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政策、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
加快建设高质量超级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也尤为重要。要强化区域内不同城市不同车型的充电服务一体化,加快充电网络智慧化升级改造,提升电动汽车在城市群内通达能力。以超充和换电为主要技术方向,加密京津冀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大功率补能网络,力争充电技术、标准和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三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充电、加氢等能源设施布局,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七是加快推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发展,拉动京津冀经济增长,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根据测算分析,如果未来五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20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将为京津冀创造产值近5000亿元,考虑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将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支柱产业,带动区域内近20万人的就业,创造1500亿元左右的税收,成为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到2030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贡献度将会显著提升, 其规模化发展将极大推动京津冀地区汽车技术创新与成果的广泛应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规级芯片、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高效内燃机、高端传感器、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在某些技术领域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也将带动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极大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本地协同,京津冀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给保障达到80%以上。
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