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化改革 > 改革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化改革 创新培养机制 激发人才潜能

2024-12-1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与顶尖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展现出新特征和新趋势。因此,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人才选拔培养、发展规划、考核激励等方面着手,激发人才潜能,更好推动我国人才强国建设。

构建科学严谨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唯有构建科学严谨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方有助于慧眼识才,再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育路径,帮助他们成长为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栋梁之材。全面构建并持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深谋远虑,为未来发展精心布局。明确人才选拔的标准,制定具体、可量化的人才选拔依据,从而确保选拔过程有章可循,并提供一套可供操作执行的方案,提升选拔效率与质量。强化人才选拔监督机制,保障选拔过程的公正性,让每一环节都经得起检验,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扩大人才选拔路径,不要局限于传统渠道,更要深入社会各领域,拓宽选拔视野,增加优秀人才选拔的来源,确保人才多元化且充满活力。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条涵盖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教育体系,着重培育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大规模建设筑牢坚实屏障,确保人才资源的持续供给与质量的稳步提升。创设注重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提供定制化的培养方案,为各行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效率。通过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设施与师资水平,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夯实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建设优秀的人才资源库。精心构建涵盖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库,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构建面向青年才俊的人才资源体系,通过早期选拔与培养,力求从源头上为高层次人才库建立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人才梯队,确保人才辈出的良好态势。

创设人才发展规划机制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仍存在行业人才分布不均衡、传统行业人才过剩、新型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亟须创设人才发展规划机制。构建全面而高效的跨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的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精准预判各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缺口,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配套实施人才发展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各行业人才供需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以确保人才供需在总量与结构上实现精准对接与动态平衡。紧跟乃至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尖端领域,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最新趋势与迫切需求。通过优化并升级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使之更加贴合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求。紧盯高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保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紧密对接,加速孕育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实时发布我国战略科技产业的需求信息,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加速构建与产业发展紧密匹配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深化科教融合与联动协同规划,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完善在岗在编在校人才的长远发展机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路径,确保人才发展始终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趋势保持高度一致。

完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潜能,亟须完善一个以创新力、品质、成效及贡献为核心导向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摒弃那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桎梏,转而依据人才的真实能力与工作实绩进行细致分类评价。一方面,完善以创新、质量、高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完善分类评价。考核指标的设立需要把握严谨、科学、公开、公平的原则,既注重人才道德品格又要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根据行业、岗位等分类设定标准,利用同行评议、用户反馈、市场检验及社会认可等方式,确保成果在原创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得到全面准确体现。另一方面,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潜能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强化激励,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深化薪酬改革,构建创新导向、保障兼顾的薪酬体系,确保收入与贡献挂钩。完善人才荣誉表彰制度,营造鼓励创新探索、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综上,唯有通过构建既系统科学又持续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确保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够精确匹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实现人才培养、人才发展同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契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石与智力源泉。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