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dkxw.org.cn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
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单位
新质生产力是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其蜕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满足新需求为引领,不断为人类进步和发展创造新价值;二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即新科技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通过提升效率或改变形态,实现生产力能级跃升;三是以产业为载体,即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催生新产业,形成更强的物质技术基础供给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新科技的载体,是符合社会向绿色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趋势的未来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先发优势,处于领跑位置,改变了传统燃油车产业由国外汽车巨头主导的竞争格局,是形成和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性价值特征,加强战略引领,保持战略定力。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每一次生产力的更迭和跃迁都是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结合的产物,体现时代性社会价值的生产力具有更好的成长性和生命力。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绿色化和低碳化早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以电力为驱动,减少或消除化石能源消耗的新能源汽车在本世纪初代表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上表现出坚定性和持续性。有美国智库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在其他国家政府还在犹豫时迅速布局。“十五”之后,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战略中均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其中,明确且坚定的战略意志向各界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不断激发和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上相关主体积极性。传统汽车企业和造车“新势力”集体跟进,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面向产业化的研发和创新方面的规模化投入更早,赢得了发展先机。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驱动特征,前瞻布局科研,为新质生产力策源蓄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科技并非一蹴而就,既要经历较长的孕育期,又要关联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科技的前瞻性部署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八五”时期我国就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后一直作为各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任务给予支持,“九五”被列入跨世纪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十五”国家“863”计划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二五”专门出台《电动汽车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同时,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原则的科研体系化布局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技术储备。2000年,国家“863”计划设立的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确定了“三纵三横”发展战略,明确了研发和产业化思路,包含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技术的“三横”研发格局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为形成全产业链共同发力和协同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始终重视产业创新体系化能力提升,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坚持项目、基地和人才一体化与布局,建立了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集合国内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关,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把握新质生产力向未来产业转化的特征,强化政策链协同,形成创新合力。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未来产业的过程不仅是科技活动,还融合了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需要各类政策协同发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堵点和链接点,为新科技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较为全面且力度最大的国家。从2009年实施“十城千辆”工程以来,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2014年之后进入政策密集发布和调整阶段,科技、产业、能源、交通、住建、税务等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企业和产品准入、购置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充电价格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限行不限购、双积分制、专用号牌等多策并举,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购置和使用等全产业链环节的政策体系。政策协同和叠加为新技术应用和迭代创造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加速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优势的形成。
来源:社会科学报